青岛市平度大泽山金沙岭葡萄旅游观光园 >> 旅游景点 >> 威震敌胆-地雷战
     地雷战综述     大泽山下巧摆石雷阵      “大泽山地雷战”何时能打响   
     惊雷丧敌胆 雷乡壮国威---访"石雷之乡"大泽山    地雷战:敌后抗战的礼炮(海阳)
地雷战:敌后抗战的礼炮
新华网专稿 张玉清 白瑞雪 张汨汨   海阳地雷战情况
 一、故事:
  夏日炎炎的中午,山林里一片寂静。通往村庄的林间小路上,身着花衣服的两人骑马前行。
  像是老百姓家的小媳妇,却又骑着高头大马,这并不成功的装扮,像火花点燃了引信--"鬼子来偷雷啦!"埋伏在山上的民兵喊了起来。一霎间,报信的锣鼓声四起……
  老民兵孙玉敏记忆中发生在1943年夏天的真实一幕,在经过艺术加工之后,成为了电影《地雷战》中的经典情节。
  偷地雷的是侵华日军的侦察兵。抗日战争时期,山东、山西、河北一带的"铁西瓜"遍地开花,炸得日寇谈雷色变。他们恨地雷、怕地雷,不得不研究地雷。
  今天远销日本的"海阳石"当年曾用于造地雷。抗日战争期间,中国的军力弱于日本。但,抗战开始后,特别是八路军、新四军挺进敌后以后,面临两线战作的日军越来越深陷于人民战争的泥潭之中。敌后战场,成了令侵华日军无法安枕的心病。因此,日军对敌后根据地的"扫荡""清乡"也逐步升级。
  地雷战就是在反"扫荡"的斗争中产生的。作为杀伤规模有限的防御性战斗,地雷战并非无所不能,但正是像这样依托山川、平原、河流等各种地理条件开展的游击战,让侵华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。老民兵赵乾福今年84岁,说起地雷战,依旧手舞足蹈。他所在的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,正是电影《地雷战》中赵家庄的原型。
  "俺们这里是1942年开始有地雷的。"赵乾福曾当选胶东军区民兵模范,"1942年初春,军区送来地雷,让各村到乡里去领,我们村支部指导员带回来一个试验雷。指导员召集大家一块看,说是一个雷可以炸半个村子,还说上级指示我们要学习先进经验,研究地雷的埋法、用法。"所谓"先进经验",指的是山东平度县大泽山区民兵的地雷战。1941年春,大泽山高家村的民兵在村头埋设了三颗地雷,炸死了8个日伪军,揭开了轰轰烈烈的"地雷爆炸战"的序幕。赵乾福比划着给记者讲地雷的原理:地雷由雷体和引信组成,引信就是拉火管,是个圆筒,里面装着铜丝和磷。铜丝扭成弹簧一样的弯曲形状,一拉直,摩擦就产生热,把磷点燃。事实上,从地雷、手榴弹到其他任何需要引信的武器,这个基本原理沿用至今。最初的地雷是兵工厂造的,后来因为敌人封锁严酷,民兵们就自己造,按照上级发下的一本小册子,大家一起学习埋雷、造雷的方法,不会的就互相讨论。
  开始用的是铁雷。铁雷表面的花纹呈无数小菱形,因为实验表明,菱形铁片炸开后杀伤力最大。"到1945年春天,没有那么多铁块了,就开始造石雷。"赵乾福说,"把石头凿空,中间填上TNT炸药。石雷造了很多,一屋子一屋子的,发雷的时候每人用担子挑4、5个雷,一个雷有35斤重。"胶东山区石头多,石雷就地取材,成本低,而且可以使敌人的探雷器失灵。在盛产石材的海阳,当年造地雷用的"海阳石"如今远销日本、韩国,成了全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。"炸药是晚上去乡里领的,俺们也试用自己造的土药,把硝酸铵、柴油和木屑用石碾子碾成粉再放大锅里炒。"赵乾福说,"土药效果不行,有时候连雷外头的石头都炸不开。""中国是地雷的故乡。"地雷研究专家、工程兵指挥学院地爆系主任林浙宁说,早在南宋时期,我国就发明了"震天雷",可算是地雷的雏型。到了明代,名将戚继光制成了一种名叫"自犯钢轮火"的压发式连环石雷,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地雷了。这位生于山东的抗倭英雄不会想到,500年后,当再次面对侵略者的铁蹄,他家乡的人民用非凡的智慧和勇气,将这种武器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。
  鬼子看到路上有块石头,就担心是地雷
  铁雷、石雷、拉雷、线雷,再到飞行雷、马尾雷、防潮雷、子母连环雷、慢性自燃雷;从单一的沿路埋雷,到村里的"地雷宴"……抗战期间,海阳民兵创造了10多种地雷和30多种埋雷方法。"踏上海阳的土地,正是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人人不安,谈雷色变。"抗日战争期间北平出版的敌伪报纸写道。
  "埋雷要挖一尺半深的坑,才能把雷放进去。"找根树枝当笔,赵乾福在黄土地上为记者画起了埋雷的示意图:放个没有盖的空木箱在土里,一根线搭在木箱上,线的一头连着地雷,鬼子踩到木箱处一脚踏空正踩在线上,地雷就炸,这叫做踏雷;绊雷呢,就是在山路上、草丛中用小铜丝连着雷绑在草上,正好脚脖子那么高,人一走过绊上去就引爆,这是最好使的一种;夹雷时间最快:一个捕鼠夹连着好几个雷,踩上去不响,脚一离开、捕鼠夹一弹,地雷就引爆了;还有头发丝雷,类似于绊雷,只是用头发丝代替细铜丝,这种雷"敏感"得多,但威力不强,因为头发丝拉力不够。记录显示,仅在1943年5月10日到6月17日的一个多月里,赵疃的民兵就用地雷炸死、炸伤日伪军72名,军马多匹。
  多次挨炸后,鬼子总结出了经验:走小路,不走大路;走水路,不走旱路。但这条经验很快就失效了。民兵们在小路、水路上也埋上了地雷。"水雷用黄土连同草皮包着,不会进水;引线在岸上的草丛里,道理跟绊雷一样。" 赵乾福说,"这样,不管鬼子走河岸还是趟水,都照样挨炸。"吃过苦头的敌人,又想出了更毒辣的手段:抓来老百姓,强迫他们在前面踏雷开路。赵乾福记得,因为被迫给鬼子探雷,赵疃村村北村南各死过一个老百姓。
  针对它,民兵们又发明了"长藤雷":等前面的群众走过以后,埋伏在旁边的民兵迅速扯动长线,随着几声巨响,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,而老百姓却安然无恙。
  民兵们还研究了一种在地雷腹中自动点火的"慢雷"。有一次鬼子把起出来的地雷,小心谨慎地带回去研究,忽然轰的一声,地雷爆炸了,把屋子里的敌人炸得粉身碎骨。地雷炸得鬼子寸步难行,只好躲在据点里,不敢越"雷池"一步。"我们就在公路上埋了'丁子雷',鬼子运输给养的汽车经过,当场就炸毁了一辆,"赵乾福说,"剩下的两辆掉头就跑,丢下的许多大米、白面,我们全都扛走,上缴了区委会。"赵乾福说,到后来,鬼子只要看到路上有块石头,就担心那是地雷了。
  地雷从抗战用到抗美援朝
  "英雄造雷乡,雷乡出英雄", 1945年10月,担任过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为山东海阳县民兵题词。被绶予"战斗模范县"荣誉称号的海阳,曾涌现出3个"特等模范爆炸村",5个"五虎村",11名"爆炸大王"。于化虎、赵守福、孙玉敏三位全国民兵英雄的名字,在海阳更是掷地有声。"我十来岁就给八路军当了情报员。"80岁的孙玉敏回忆说,"把情报藏在划开的鞋梆子里面送出去。"她后来参加了妇救会,成了唯一的一个女民兵。"本来民兵连不愿意要女的,嫌女的跑不快,但我年纪小,又很机灵。我打靶子,三枪一个眼,打鬼子一打一个准。""鬼子少了咱就干,鬼子多了咱就转,躲在暗地打冷枪,埋好地雷远远看,叫鬼子挨打又挨炸,一个人影也看不见。"结合地雷武器,民兵展开伏击战、破交战、围困战、破袭战、麻雀战,以少胜多,以弱胜强。"一年冬天,300多个鬼子到东村庄抢粮。我们就在附近的仗子山大路上埋好地雷阵。"孙玉敏回忆说,"敌人走到离我们二三里远时,突然向西转了。民兵队长赵同伦就命令:'麻雀组打枪,土炮手点炮,把敌人引过来!'"顿时,枪炮齐鸣,人人喊杀。日伪军立即向东扑去。民兵们机警地转到雷区方向,继续打冷枪,敌人追过来,正好陷入地雷阵。那一役,炸死炸伤敌人15人。
  为了大量杀伤敌人,村与村之间还结成联防,布下"大型"地雷阵。摆架岭、槐树底、亭儿崖、笤帚夼、纪家店5个村庄就是闻名全省的"五虎村"。1945年5月19日,日伪军500余人侵扰"五虎村",陷入地雷阵,五小时走了不足五华里,踏响地雷20多颗,炸死30多人。"地雷威力大、体积小、成本低廉、使用方便,具有比一般武器高出许多倍的效费比,被喻为'穷国的原子弹'。"林浙宁说,"从土地革命战争,到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我军运用地雷武器取得了重大战果,形成了独特的战法和使用原则。"在冀中平原领导地道战、并且把地道战应用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杨成武将军曾说:"地道战是逼出来的"。地雷战同样如此,铁蹄下倍受欺凌的弱者要生存,就要抗争。
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根据地形条件灵活运用地雷,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美军的"坦克楔入战",巩固了防御阵地。仅1951年10月在文登里的一次防御战斗中,我军就使用地雷炸毁敌人坦克31辆,占击毁敌坦克总数的45%。采用"地雷大搬家"即将敌人的地雷排除后用于杀伤敌人,更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大创举。1980年10月联合国通过了"地雷议定书",禁止和限制对地雷的使用。中国政府于1982年成为缔约国。
  地雷战的硝烟已经远去,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与创造精神,仍然深深印在民族记忆里。
 二、声音:
  "踏上海阳的土地,正是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人人不安,谈雷色变。"
  --抗日战争期间北平出版的敌伪报纸写道。
  "有民兵将地雷全都埋好哇,将地雷埋在汽车道上,也有的埋在村庄以外呀,村头上埋伏下两挺机关枪。没有那指导员下达命令啊,没有那命令谁敢乱发枪。远处来了一汽车嗡嗡地响啊,不多那一时入了伏击圈。忽听见轰隆隆一声那个响啊,汽车那跳舞高有三丈。你看那同志们个个赛猛虎啊,不怕牺牲勇敢往上冲。左手抓住一个鬼子兵啊,右手抓住黑心的翻译官。得了那大枪好几十枝啊,许多那战利品数也数不清……"--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河北涿县、雄县、保定一带的民歌《埋地雷》唱道。
  "我一直觉得,像《地雷战》、《地道战》和《南京大屠杀》等抗日影片更适合日本人看,因为中国人已经对那段历史了解的够多了,而日本人却不了解或者想否认……重拍或者再多拍一些新电影是当务之急,不要怕花钱。请一些国内国际上著名的大导演来拍,比如让张艺谋来拍新《地雷战》,名字就叫《大红地雷高高挂》。"--一位署名"妙妙"的网友建议说。
(新华网专稿 张玉清 白瑞雪 张汨汨)
   
青岛市平度大泽山金沙岭葡萄旅游观光园--大泽山葡萄、大泽山葡萄节信息网站!
©2009 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
2009年 大泽山 大泽山镇 大泽山葡萄 大泽山葡萄节 葡萄 大泽山旅游 大泽山吃葡萄